#21 漁民周明訪問錄音 II

聲音

微光魅影捉迷藏

前言

Nero:因為經濟重心的轉移和很多的東西的消失,我們都想找回前輩了解一下漁民以前的生活。

周明先生:就是了解一下漁民以前的運作?

Nero:是的,因為對我們年輕的這一代,我們出海的機會很少,比如是坐船去香港,所以我們對海的相處是十分疏離的。所以,有時候,當我們討論到對海的關係和感覺的時候,就會想到夏天參加陳先生的漁家樂。之後,我們都很難有機會出海,甚至乎如果不是那個領域的人,都不知道出海是什麼來的,海是怎樣的,我們都是知之甚少。

周明先生:不過,現在海的變遷都很大,

Nero:是的,所以都想訪問一下,以前您在海的生活是怎樣的呢?

周明先生:講我以前的漁民生活和運作?

Nero:是的


錄音
溫黛颱風-漁船意外

Nero: 那麼在這個行業工作這麼久了,有沒有比較大的事件會記得很清楚?

周明先生:比較有印象的可能就是香港車公廟的颱風。

Nero: 是溫黛嗎?

周明先生:我也記不清了。但當時和其他船主一起在長州(插風)。那個颱風算是當時最厲害的一個了,直接吹向長洲。當時我們有一些親戚整艘船都被吹走了,三幾隻都回不來了,因為出了長洲的(雞呆山),被推向山邊,然後被海浪打沉了。其中有一些船比這隻(附圖一)更大,屬於比較後期的船了。那次算是最有經歷的一次了。

香港與澳門水質和海產差異一:漁獲

Nero: 那香港的水質環境是否與澳門的有很大不同?因為我自己乘坐船到香港的時候也知道那裏的港口是深一點的,那會有特別的事情需要去調整或特別去處理嗎?

周明先生:香港的水域的確比較深,而且比較鹹,因為鹹水較多沒有淡水。而澳門近住珠海既河邊就會有淡水,水淡了海產也會有分別。那邊通常不會有青蟹之類的東西,有好一些品種也是沒有的。香港則是深海的海產比較多。

城市和海的變化:漁獲減少的原因

Nero: 那現在的海讓你感覺有沒有很大的不同呢?

周明先生:當然是分別很大了。

Nero: 是甚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受呢?

周明先生:應該是八十年代末、九十時代的時候。

Nero:這個變化是怎樣的呢?污染更嚴重?

周明先生:變得很厲害。以前我們澳門的漁獲十分豐富,甚至乎比香港更多。

Nero: 可能因為在咸淡水交界?

周明先生:對的,正是因為咸淡水交界。現在的鹹淡水沒有了,因為填海的時候把我們所說的(旅河)都填了。

Nero: 就是那些小河流嗎?

周明先生:不是,是山上的一些小河流現在都被塞住了,令水既不能流入也不能流走。所以以前,特別在山邊,會有很多漁獲,因為那裏很像一個避風港。

Nero: 所以其實是因為城市的整頓。

周明先生:以前的水可以流向山,但現在進不去,好像被一個閘阻擋了一樣。裏面就興建了很多公路和房屋。

Nero: 加上山水又流不出來。

周明先生: 沒有錯。因為如果太大浪,太大風的時候沒有山讓漁獲靠背,漁獲也是無法生長的。

Nero: 因為水流變得更急?

周明先生:又或者浪變得更急更大的時候。所以一來是鹹水因為填海沒有辦法進去山邊,淡水又因為城市發展出不來,結果就令到咸淡水的交界處沒有太多漁獲生長。

Nero: 以前聽得比較多的就是橫琴蠔,現在也沒有了。

周明先生:對的對的。現在沒有了正是這個原因。你也明白,根本沒有地方讓他們生長。而且水質也變了,太淡了,也不適合他們生長。

Nero: 那這幾年其實因為填海,或其他大型工程,情況有沒有變得更差呢?

周明先生:澳門的漁獲真的變差了很多,其實是慢慢萎縮的。現在甚至要去到萬山那邊才有漁獲捕捉,以前去到那邊沒有東西的,我們這邊的蝦大隻很多。

Nero: 我又一年印象很深刻,在一艘漁船上試拖了大約十五至三十分鐘,然後拉上來的時候真的很戲劇性地有一隻鞋和很多膠袋等等。

周明先生:現在很多的。以前想找個交代都難,以前每個膠袋都當是寶,現在則當它是垃圾。以前我們買了一個膠袋真的是用完又用,因為當時包裝大部份都是用紙,現在才是用完即棄。

香港與澳門水質差異二:水產養殖

Nero: 其實澳門有沒有做過海產養殖相關的產業呢?

周明先生:未有,澳門人暫時沒有做過這行業。

Nero: 是因為條件不允許嗎?

周明先生:因為水口、水位不好,不夠深也不夠清澈。

Nero: 澳門這邊相對來說是不是泥水?

周明先生:因為是咸淡水交界,相對是比較混濁的。有較多河水沖出來,而河流的水流又是比較湍急的。

Nero: 因為感覺香港還是有漁獲的。

周明先生:因為香港的水位比較深,水流沒有這麼急,水流相對也沒有這麼快。如果浪走得太快其實是不適合養殖的,要有水停下來,水清澈一點,這才適合養殖的。

澳葡政府和內地對漁船的管理

Nero: 那以前是澳葡政府管理的時候有沒有發生過什麼趣事呢?

周明先生:有一些事情是印象很深刻的。那時候有些(居革兵)在我們經過南灣的時候會嚇我們,我們很怕他們的。

Nero: 所以那個年代的水警都是些黑人和(居革兵),其實應該是無法溝通的?

周明先生:溝通不了,沒有和他們溝通過。

Nero: 所以除非他們特地過來,否則應該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的狀態?

周明先生:那時候的確是不管的。

Nero: 因為知道你們也不會做什麼奇怪的事情。

周明先生:對的,只要不上岸,其實做什麼他們都不會管。那時候真的很少會管海上的船。

Nero: 因為澳門的水域好像一直都是歸內地管?

而澳門的水上漁民證好像都是內地簽發?

周明先生:沒有錯,是內地管的,我們水上的漁民一直都要先有內地的漁民證才可以出海,不然的話可以罰,甚至充公你的船。那時候是很嚴的。因為這樣是非法的,我們都是要按船的馬力每年交漁獲的,你不這樣做他就可以充公你的船。

Nero: 總之就是要登記。

周明先生:對的,然後會有證件發回給你,那些魚文字我們都還保留到現在。那時候要交水產,而且要交很多,較大馬力的船一年要交十擔八擔蝦。不過不用很好的蝦,只要是蝦就可以了。

海上聯誼方式:「艾力仔?」

Nero: 我有時候聽聞有些朋友喜歡在海上畫畫。那空閒的時間總是有的,有些朋友喜歡畫畫,有些則喜歡唱歌。那有什麼關於唱歌的東西是流行在漁民當中的呢?

周明先生:有,都是80年代較多。因為澳門那時候很流行我們所稱的(「艾力仔」)。我們會讓漁船先在碼頭靠岸,然後有幾個人一起到我們剛剛所說的救生艇一起唱歌,溝通交流。

Nero: 開party?

周明先生:類似。80年代初的時候最多。因為那時候又沒有電話,是後期的時候才有對講機,就是這樣相約在一起和(「艾力仔」)溝通,當做認識朋友。所以那時候的漁船偶爾會有這樣的活動。

Coco: 那正如剛才所說,有些船會專門賣水。那會不會有一些漁船專門負責唱歌跳舞?

周明先生:這倒是很少。(「艾力仔」)是最流行的,主要都是青少年,上了年紀的不會(「艾力仔」),都是想認識朋友而已。

Nero: 畢竟年輕也想找個對象,好似聯誼一樣。

周明先生:始終沒有現在方便嘛,現在有手機。那時候是沒有辦法和別人溝通的,早期那年代還是靠媒人或者靠別人介紹的,去到(「艾力仔」)這個階段則是自己去認識。

出海樂趣、岸上娛樂

Nero: 那我這樣問可能有點奇怪,其實整個出海過程你自己覺得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裏?當然目的是媒生,但有甚麼是覺得很有樂趣的地方?

周明先生:有樂趣都不是在船上面的。或者是上街,在年輕的時候還能彈下波子,划龍舟。又或者自己製作一艘比較小的船和別人比賽。

Nero: 通常是在哪裏?

周明先生:也是在自己的艇邊。

Nero: 所以也是下環這附近?

周明先生:在我大概十一、二歲的那個年代是在上面, 30號碼頭附近,算是現在青洲附近。因為那時候的船開始在那裏入機了。

Coco: 所以其實在你們小時候也會經常在海邊玩,在碼頭下水或者划小船。

周明先生:或者釣魚,駛小帆船,都是這樣玩。或者上街玩波子。

Nero: 剛剛提到上街,通常會在那附近玩?

周明先生:我的年代大概是在沙梨頭區,我在那個最在上的碼頭,現在還沒有拆的那個34號碼頭你知道嗎?在水上街市附近。

漁業日漸息微:漁民開始上岸的原因

周明先生:我的年代大概是在沙梨頭區,我在那個最在上的碼頭,現在還沒有拆的那個34號碼頭你知道嗎?在水上街市附近。

版權所有,如需轉載或引用全文,請註明出處,惟不得做為商業用途。
遺城詩路 © 2012-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

follow us